你有没有思考过你是什么时候确定自己喜欢异性的类型的? 婚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那么一个成年人的择偶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幸的婚姻就像一座地狱,一辈子不得安生。与之相反,能够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这能百年和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在讨论择偶标准这个话题的时候,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个体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通常会受到父母或是家中长辈的影响,有些人会选择与父母性格类似的人,有些人却会截然相反,选择与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发现,一个人对于恋爱对象的选择标准,实际上在一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这个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传说在古希腊时期,一位叫作俄狄浦斯的王子,在无意之间杀了自己的父亲,迎娶了自己的母亲。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也可以称作是恋母情结,它主要指的是在原生家庭之中,男孩对母亲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或是扭曲的情感,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表现出排斥自己父亲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儿子在生活当中更加依赖母亲,对母亲有着更深的情感,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种对于母亲的依赖感,可能会延伸到其他女性的身上,也有可能依旧保留在母亲身上。 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自己伴侣的时候,会受到幼年时期自己对于父母依恋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的择偶标准以及恋爱观,都会在婴儿时期受到依恋对象的影响,并且我们能够在个体依恋对象的身上,看出他的部分择偶标准。 婴儿期的依恋 依恋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起的一种既稳定又亲密的关系。 通常来讲,这种关系在个体一出生的时候就建立了,也就是与母亲首先建立起一种依恋关系。在婴儿时期,这种依恋将会达到最顶峰。 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一个人的择偶标准,最早在一到三岁的年龄阶段就会逐渐形成,并且在青春期越来越清晰。 依恋的对象与形成 个体的依恋对象通常指的是其抚养者,也就是个体的父亲与母亲。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拥有多个抚养对象,那么也有可能同时拥有多个依恋对象。 但是,每个人都会在幼儿时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主要的依恋对象,这个依恋对象大多是父亲或是母亲,其他长辈则成为补助依恋对象。 依恋感的产生主要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要取决于孩子自身性格特点,这是客观且不可改变的因素。第二要取决于抚养者的抚养方式以及性格特点,而这个因素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曾经对不同家庭环境以及不同类型父母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观察结果表示,性格与互动方式更加积极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加温柔体贴、成熟稳重的母亲。 这类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在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方面都会表现得更加理性。 与之相反,那些性格不好、脾气暴躁的母亲,通常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较为消极,而这类母亲通常更注重自己的意愿,并不能好好好地观察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够积极回应孩子需求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能够在孩子的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能让孩子形成更加健康的依恋方式。 他们能够与家人和谐相处,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显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因为人类自身拥有着十分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 随着个体年龄的不断成长,我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形成,对于原生家庭的依恋也会逐渐减少,因此那些来自于父母的影响也会随之淡化,因为人类的本性会驱使着我们选择趋利避害。 尤其是在个体成年之后,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去做,而与此同时,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会开启,慢慢规避童年时期形成的不良依赖关系。
|